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
2017-07-15来源:苏州寒山寺
出坡,也称为“普请”。即普遍邀请禅众劳作的制度。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生活,规定寺院僧众,无论职位高低,都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以求生活的自给,凡耕作、收获、打柴、采茶都实行普请。据说,当年怀海禅师以身作则,带领僧众参加劳动。执事僧见他年老,心中不忍,暗中藏了他的农具,请他歇息。怀海一时找不到他的农具,竟然不肯吃饭。怀海之后,农禅之风盛行禅林,禅宗认为,穿衣吃饭、日常劳动,都是佛法。实行农禅,可使得心境溶为一体,佛法、世法打成一片。在禅宗公案中,有一些就是师徒在采茶、种田中的接引故事。其中有这样一则:
一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根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的说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今天,在不断的学习法义之余,一起出坡扛法物,掸尘佛像,擦法器,清除脏物。大家争先恐后,不亦乐乎,在高温下沐浴着辛劳着,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俩天的劳动。
劳动结束后,知客师拿水果大餐与大家分享,我们快乐品尝着佛菩萨赐的天然食物,其乐融融。
在住持、当家师慈悲的关爱下,师父们很欢喜地一边干活一边信受弥陀救度,发愿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总之,我们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法喜充满,在这片小小的寺院净土,每一个人都活在佛的光明中…
出坡看似发心,利益他人,却能藉由出坡过程返观自照,转化内心的执着,并且运用於日常生活当中,真正是利他中完成自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了解了丛林出坡的意义,不仅是去发心落实,更能乐在其中,不舍一小善,任何出坡作务的因缘都能积极发心,如得至宝一般珍贵。过去诸佛、祖师大德皆是由此累积福德,大众之中好修福,更如诸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无不是我舍身之处!能以如此广大心量发心,无一处不是功德丛林,无一法而非最上乘法,最后契悟这念无念、无住、无为之心,就能成就"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之究竟大乐。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寒山寺弄24号
1525646463[@]qq.com
2156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