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 历史 >

一代诗僧寒山子

2021-09-16来源:苏州寒山寺


       寒山寺的名号有多次变更,这其中影响最大、传承最久的是“寒山寺”这一寺名。寒山寺之得名,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有密切关系。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有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希迁神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因此,寒山子被尊为寺院祖师,得到世代供奉。但关于寒山子其人其事,我们能够确知的非常少,现存的资料,或多述神异或互相矛盾,也难以为据。下文综合利用各种资料,从三方面介绍寒山子。


传说中的寒山子


       据唐代台州刺台闾邱胤为寒山子诗集作的序及《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丰干师父传附《寒山拾得传》和《太平广记》卷五五《仙传拾遗》等记载,寒山子曾于贞观(627-649)中隐居浙江天台山的寒岩,没有人知道他的来历。大家看到的寒山子头戴桦皮冠,身穿百结衣,脚踏大木屐,似疯似癫,且笑且歌,常常独自一人从寒岩隐居地来到70里外的国清寺。国清寺有一和尚叫拾得,常把僧人们吃剩的残余菜滓收贮到一个大竹简中,寒山子来,就让他把竹筒背负回去。寒山子自乐其性,时在人前唱咏,但无人可测其深浅。后来闾邱胤将到台州上任,突患头痛,无人能治。有一个从天台山国清寺来的名丰(封)干的禅师以净水喷洒痛处,即洒即愈。闾邱胤感佩于丰干禅师的相救之恩,又借机询问此行的吉凶,丰干禅师告诉间邱胤到天台要拜谒文殊、普贤菩萨,并谓寒山是文殊、拾得是普贤,二人都在国清寺厨房作杂役,并且特别提醒闾邱胤“见之不识,识之不见,若欲见之,不得取相,乃可见之”. 因此,当闾邱胤到台州三日后,前往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二人时,众寺僧都惊讶那守会礼拜这两个疯癫的人。寒山拾得却携手笑傲出寺,回寒岩去了。接着,闾邱胤又到寒岩送衣、送药,寒拾二人见状,身子便缩入岩石缝穴中,口诵一-偈:“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缝自合,此后踪迹皆无。


       闾邱胤回来后,命寺僧道翘等寻找寒山拾得遗物,只有寒山子平时书写在竹木石壁上以及村野人家墙壁间的诗三百余首,还有拾得书写在土地堂壁上的偈言,一并编纂成集。


诗歌中的寒山子


       关于寒山子的诗歌情况,寒山子在自己的诗中有反映:“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诗的前半部分,寒山子告诉我们他的诗作的数量、体裁,后半部分,则提示他的诗并不那么好懂。我们今天读流传下来的三百多首诗,确实明白如话,用典也不冷僻,但由于我们对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创作背景一无所知,所以读解时,还是觉得隔了一层,总不能很透彻地理解,虽然寒山子所讲的“会”,更多地倾向于思想方面,但后人还是尽力从其诗句背后,还原出一个真实的寒山子来。


       从寒山子的诗中,隐约能推测出他的乡里身世。“我见黄河水,凡经几度清”,应生长在黄河流域。他出身于农民家庭,“从生是农夫”。父母早故,“我住在乡村,无爷亦无娘”。为人耿直,“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从小刻苦学习,“学文兼学武, 学武兼学文”,“世有聪明士,苦攻探幽文。三端自孤立,六艺越诸君。神气卓然异,精彩超众群”。唐代文人的理想一个是边塞立功,一个是金榜题名,这在寒山子的诗中都有体现。武的方面,“去家万里,提剑击匈奴”。文的方面,“个是何措大,时常有南院。年可三十余,曾经四五选”。结果“一为书剑客,三遇圣明君。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都与自己的理想相距甚远。


       寒山子出家的原因,很难确知了。但从他的诗中还会有所感悟的。如“少小带经锄,本将兄共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抛绝红尘境,常游好阅书”。再如“今日既老矣,余生不足云”。-方面是家庭变故,另一方面是怀才不遇,使寒山子逐渐厌弃社会,跑到寒岩做起隐士来了。


       寒山子选择在天台山寒岩隐居,有一个过程。首先是漫游阶,当时的东西向交通动脉是长江、黄河,南北向是运河,寒山子很可能沿黄河、运河漫游,这种抛弃了世俗烦恼,抛弃了家庭拖累的漫游,让寒山子无比欢欣,“ 自从出家后,渐得养生趣。伸缩四肢全,勤呼六根具。褐衣随春秋,粝饭供朝暮”。之后,寒山子沿运河来到了苏州。寒山子在苏州的情况,姚广孝的《寒山寺重兴记》中有记载:“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履,或代其挽。修持多行甚勤。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此时的寒山子已不再追求浮华名利了,他在认认真真地做一个隐者,做一个和其它普通人没什么差别的人。寒山子在枫江桥畔的隐居生活并不太长,就又出游到浙江天台山去了。普明塔院中安葬的普明禅师本是天台智者大师的高足,寒山子由普明塔院而知道天台,并前往天台参访,也是可以理解的。寒山子对天台山寒岩是相当满意的,表面上看是占卜的结果,“ 卜择幽居地,天台更莫言”,“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实际是因为寒岩人迹罕至,与世隔绝,如“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摈弃一切外在的干扰,冷眼旁观纷纭世事。

  

       寒山子的诗,清代雍正皇帝以为“非俗非韵非教非禅,真正古佛直心直语也”。贯穿寒山子全部诗作的核心思想,是佛家思想,寒山子以古朴、质直的形式表现出来。佛家的出世生活是无优无虑的,“粤自居寒山,曾经几万载,任远遁林泉,栖远观自在,岩中人不到,白云常叆叇,细草作卧褥,青天为被盖,快活枕石头,天地任改变”。佛家的胸怀是博大的,“我见瞒人汉, 如篮盛水走。一气将归家,篮里何曾有。我见被人瞒,一似园中韭。日日被刀伤,无生还自有”。佛家的智慧是广大的,“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怒似家狗,家狗赶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寒山子秉持博大精深的佛法,既达到了内心的平衡,也达到了内心与外界的平衡。


       寒山子的诗歌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人对其“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的通俗风格叹赏不已。寒山子能够熟练地把深奥的佛法与日常琐碎小事结合在一起,用平淡如画的语言娓娓道出,表明他对佛法有精深的理解和高超的文字功夫。寒山子贴切自然毫不造作的诗歌,成为后代许多诗人的模拟对象,以至形成“寒山体”这一文学体裁。


艺术中的寒山子


       寒山子不只存在于传说和诗歌中,他还活在各种艺术中,艺术中的寒山子更加丰富、动人。在寒山寺的大雄宝殿中,分别有郑文焯和罗聘绘的两幅寒山子(其中一幅是寒拾像)像,在寒拾殿中有二人塑像,据黄庭坚的《题落星寺》诗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可知至少不晚于北宋时,寒山子就已进入艺术领域,在明、清还不断有人塑、绘二人之像,可惜大都失传了。此外,在民间中也经常能看到二人的形象。从古至今,无论僧俗艺术中,寒山子(包括拾得)都有-个共同特征:笑!罗聘的寒拾像,二人均蓬头欢笑,极为亲切。郑文炸的指画寒山子,双手拥怀,喜不自禁。“笑” 表现了后人对寒山子的理解和接受,罗聘的《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日:


       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


       好一个“大道还生欢喜间”!来佛门礼拜的人,多是心有烦恼的人,或多是心有祈盼的人。他们来到这佛门净地,迎接他们的不仅有佛祖、菩萨、罗汉,还有一脸笑容的寒山子, 看到他笑逐颜开、心无芥蒂的样子,你的所有烦恼,顿会烟销云散,不禁随他欢喜起来。在封建社会的重重压迫下,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都希望有一片解脱的天空,哪怕是片刻的开怀一笑也好。由此,寒山子摘掉桦树冠,洗净身上衣,手添荷花枝,成为他们美好祝愿、善良寄托的化身了。寒山子也就走出他隐身的寒岩,进入寻常百姓家,出现在各种喜庆、吉祥的场合,不再是隐者,而是与拾得一起成为 “和合”二圣了。


       寒山子的诗在元代就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被译为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二战以后,“寒山” 热在海外持续升温,研究的新视角、新观点层出不穷。在美国,寒山子形象开始美国化,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学生思潮、嬉皮士运动。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寒山寺,来参拜他们心中的英雄与偶像。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寒山寺弄24号

1525646463[@]qq.com

21564101